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巅峰视角

  汶川大地震——敲响城市规划的警钟
 

“赢在中国”还是“盈在中国”?!

 

“汉城”——回家吧

 
 
 
 
 
 
 
 
 
 

友情提示:
    如果您还想寻求旅游营销方面的合作,请点击这里


 

汶川大地震——敲响城市规划的警钟

    5.12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顷刻间吞噬了整个大地,房屋倒塌,山崩地裂,人们惊恐地四处逃串,寻找能够逃生的避难场所。此时,广场、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成为了人们避难的首要场所,人们聚集于此,共同面对自然所带来的灾难。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子,由大连兴起的“广场热”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其中的反对之声更是占了主导,许多人表示,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形象,摆阔气,显示豪华,而不考虑城市自身的空间资源及财政状况盲目跟风,建造一些不实用且严重浪费城市空间的广场和绿地,不仅无法起到点缀城市的左右,有时反而还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无可否认,这些现象确实个别存在,但经过了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城市广场及绿地公园的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呢?它们在这些危难时刻,是人们寻求安全的“保护伞”,是人们守护生命的“安全绿洲”。
    记得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的里氏8.3级的大地震,震中距东京不到100公里,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就有136处起火,死亡14万多人,烧毁房屋44万多间。然而就在这样的一次的毁灭性的灾难中,城市广场及绿地公园则挽救了70%以上来此避难的人群,83.4公顷的上野公园更是拯救了5万人的生命。这些广场和绿地,不仅能供人们避难,还提供水源、食物等,且公园绿地还能防止火势的蔓延。从此,日本便逐渐将城市广场和绿地公园的面积增加到8300公顷,并配置相应的避难设施,以次来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目前中国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就多,城市遭受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就拿此次汶川地震来说,许多人在地震发生时,无法及时找到能够避难的场所,只好原地蹲下,期待别人的救援。我们应该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广场及绿地公园的功能,增设城市防灾空间。2004年9月,国务院就在《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须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应该唤起人们的重视了。

返回首页     :     机构介绍     :     汉孚文化    :     学术研究    :     主题旅游